看水流 听水声 摸根石 找规律 治黄大工匠的“望闻问切”_当前时讯
4月28日,位于黄河范县段李桥险工处的林喜才劳模工作室又一次迎来慕名参观者。
这是一处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治黄技艺的科普馆,也是范县黄河河务局职工林喜才的创新工作室。在这里,人们能够快速了解治黄文化,见证一名普通河道修防工成长为卓越“治河工匠”的历程。
(资料图)
1981年,林喜才加入一线治黄队伍,先后干过吸泥船工,开过铲运机,搬过石头,参加过抢险救灾……不管干什么,林喜才总是善于思考、琢磨技巧、勤于学习。
“河道修防工不只是下死力的活儿,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林喜才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看水流状态,听水流声音,摸根石状况,常年扎根大堤一线,林喜才摸透了黄河的“脾气”,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抢险救灾本领,并屡屡在抢险一线发挥作用。
2003年9月,黄河遭遇罕见秋汛,急湍甚箭、浊浪滚滚。接到上级指示,林喜才带队奔赴封丘县大宫控导工程支援抢险。
当时,洪水淘刷坝岸,根石走丢,工程出现严重坍塌险情。同时,因为连绵降雨,道路中断,大型机械进不去。危急时刻,林喜才冷静判断,果断采取传统防汛战术,就地取材,对工程进行紧急抢护。
顶住极度疲惫、顶住疾风骤雨、顶住蚊虫侵扰,林喜才和团队在大堤上坚守了整整13个昼夜,最终确保大宫控导工程的安全。
42年来,林喜才先后成功抢护防洪工程重要险情20余次,避免洪灾损失1000余万元。
“能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彻底解决并总结规律是我最大的爱好和快乐。”林喜才这样评价自己。
每次防汛抢险回来,林喜才都会及时把抢险经过记录下来,并认真分析总结经验与教训,所写的抢险技术总结达5万余字。
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林喜才最清楚河道修防的技术难题。他主动开展技术攻关,先后完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项目47项,其中,“挖掘机插桩器”项目替代传统人工水中插桩的抢险方式,使工作效率提高3倍;“县级黄河防大汛工作调度流程”实现了县级防大汛工作调度的规范化、科学化……
前不久,在第九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来自河南黄河河务局的3名选手包揽前三名,这让林喜才兴奋了好多天,比自己荣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提名奖都高兴。
“他们都是我带出来的学生。”作为治黄前辈,林喜才的最大心愿就是把河道修防技能和行业精神更好地传承下去。
从2004年开始担任河南黄河河务局河道修防工技能鉴定培训教师,林喜才总是毫无保留地把绝技绝活传授给新人,先后培训各类学员80多期1万余人次。